鐘離姓的來源
鐘離姓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時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國,算起來是商湯的子姓后裔。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個叫作鐘離(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鎮(zhèn)東)的地方,所以子孫才會“以邑為氏”,開始以“鐘離”或“鐘”為姓。換言之,長久以來為大家所熟悉的復姓“鐘離”及單姓“鐘”,實際上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。
鐘離(Zhōng lí 鍾離)源出有:
源流一:源于嬴姓,出自周王朝時期伯益后人的封地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周王朝初期,周武王姬發(fā)將遠古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后人封在鐘離邑,后建有鐘離國,亦稱童鹿國,是一個很小的諸侯國,子爵,國君稱鐘離子。鐘離國最初的國址在山東地區(qū),后來在東周初期遷到淮河中游流域(今安徽鳳陽)。到了春秋中期,鐘離國被強大的楚國在周景王姬貴七年(楚靈王熊虔三年,公元前538年)攻占,鐘離國滅,楚靈王分改鐘離國故地為濠州、舒城,鐘離國君被迫成為楚國的下臣。后楚靈王又允許其復國,但成為了楚國的附庸小國,鐘離國君的爵號降為“君”,國境限于鐘離城一帶(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)。在周敬王姬丐二年(吳王僚姬諸樊九年,公元前518年),鐘離城又被吳國奪去,成為吳國的附庸之地。周敬王十四年(楚昭王熊壬十一年,吳王闔閭姬光九年,公元前506年)冬季,楚國軍隊聯(lián)合越國水師夾攻吳國,取得小勝,這二國在慶賀勝利之后,楚昭王就坐船去附庸的巢國都城圉陽(今安徽巢湖巢縣)去游樂了。誰知吳國的主力大軍在大將軍伍子胥的率領下悄悄緊跟追隨,由楚軍防備薄弱的東北部突入,按孫子之計實施大縱深戰(zhàn)略襲擊,直搗楚國腹地,并以靈活機動的戰(zhàn)術在“柏舉之戰(zhàn)”中擊敗楚軍主力于柏舉一帶(今湖北麻城),并展開追擊,長驅直入攻破楚國都城郢(今湖北江陵),終成破楚之功,之后掘出楚平王之尸,鞭笞三百下以解滅家之恨?;剀娡局?,伍子胥順帶著消滅了巢國、鐘離國這兩個楚國的附庸國。鐘離國滅國后,其城池還在,鐘離城的國民依舊生活在斯地,直至周元王姬仁三年(越王勾踐姒菼執(zhí)二十四年,吳王夫差姬光二十三年,公元前473年)越王勾踐滅了吳國,鐘離城又歸屬于越國。周顯王姬扁三十五年(楚威王熊商八年,越王無顓姒無疆三十一年,公元前332年),楚國吞滅越國,鐘離城又長期屬于楚國,但鐘離國一直沒有再復國,楚威王只是派大夫去鐘離城主持管理。秦始皇統(tǒng)一全國后,鐘離城屬九江郡,一直延續(xù)到明朝洪武七年(公元1374年),明太祖朱元璋改故鐘離國之地為鳳陽府。在鐘離子的后裔子孫以及國人中,很早即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,稱鐘離氏,是最早的鐘離氏之族,后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鐘氏,世代相傳?;障?嬴姓)鐘離氏族人大多尊奉鐘離子為得姓始祖,且不與子姓鐘離氏合譜。
源流二:源于子姓,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給宋桓公之曾孫公子州犁的封地,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。微子,名子啟,是商紂王帝辛的庶兄,最初封在微邑(今山西潞城微子鎮(zhèn)),因稱微子,死后葬在今山東省微山一帶(今山東梁山西北部濟寧微山一帶),故其地也稱微,微山、微山湖之名即由此而來。周武王姬發(fā)克商滅紂后建立了周王朝,不久即病逝,由兒子姬誦繼位,是為周成王。周成王繼位時只有十二歲,由叔父周公旦、召公奭輔佐。其時另外幾個叔叔管叔、蔡叔等十分不滿意周公旦、召公奭主持朝政,居于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一帶的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便乘機聯(lián)合管叔、蔡叔等人,以及許多殷商遺民、淮夷等發(fā)動了造反叛亂。歷經(jīng)三年之久,周公旦才將叛亂鎮(zhèn)壓下去,之后封賢良的微子啟于睢陽(今河南商丘),伯爵,建立了宋國,負責控制管轄殷商遺民。微子啟就成了宋國的開國君主。宋國傳至第十九代君主宋桓公子御說(公元前681~前651年在位),他的兒子公子敖在晉國任職,公子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,是一個十分賢良之人,被時人稱為“晉之賢者”,但因他直言敢諫,得罪了當時執(zhí)掌國政的權貴郤氏家族,結果被殺。伯宗有一個兒子叫州犁,當時逃奔到楚國,后來在楚國為大夫,貴為太宰,受封食采于鐘離(今安徽鳳陽東北部臨淮關一帶),其后裔子孫便以先祖封地“鐘離”為姓氏,稱鐘離氏,后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鐘氏、離氏、犁氏、童氏、鹿氏者,皆世代相傳。據(jù)說,著名八仙之一的漢鐘離(鐘離權),就是公子州犁的后裔子孫。荊楚系(子姓)鐘離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,且不與嬴姓鐘離氏合譜。
鐘離(Zhōng lí 鍾離)源出有:
源流一:源于嬴姓,出自周王朝時期伯益后人的封地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周王朝初期,周武王姬發(fā)將遠古東夷族首領伯益的后人封在鐘離邑,后建有鐘離國,亦稱童鹿國,是一個很小的諸侯國,子爵,國君稱鐘離子。鐘離國最初的國址在山東地區(qū),后來在東周初期遷到淮河中游流域(今安徽鳳陽)。到了春秋中期,鐘離國被強大的楚國在周景王姬貴七年(楚靈王熊虔三年,公元前538年)攻占,鐘離國滅,楚靈王分改鐘離國故地為濠州、舒城,鐘離國君被迫成為楚國的下臣。后楚靈王又允許其復國,但成為了楚國的附庸小國,鐘離國君的爵號降為“君”,國境限于鐘離城一帶(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)。在周敬王姬丐二年(吳王僚姬諸樊九年,公元前518年),鐘離城又被吳國奪去,成為吳國的附庸之地。周敬王十四年(楚昭王熊壬十一年,吳王闔閭姬光九年,公元前506年)冬季,楚國軍隊聯(lián)合越國水師夾攻吳國,取得小勝,這二國在慶賀勝利之后,楚昭王就坐船去附庸的巢國都城圉陽(今安徽巢湖巢縣)去游樂了。誰知吳國的主力大軍在大將軍伍子胥的率領下悄悄緊跟追隨,由楚軍防備薄弱的東北部突入,按孫子之計實施大縱深戰(zhàn)略襲擊,直搗楚國腹地,并以靈活機動的戰(zhàn)術在“柏舉之戰(zhàn)”中擊敗楚軍主力于柏舉一帶(今湖北麻城),并展開追擊,長驅直入攻破楚國都城郢(今湖北江陵),終成破楚之功,之后掘出楚平王之尸,鞭笞三百下以解滅家之恨?;剀娡局?,伍子胥順帶著消滅了巢國、鐘離國這兩個楚國的附庸國。鐘離國滅國后,其城池還在,鐘離城的國民依舊生活在斯地,直至周元王姬仁三年(越王勾踐姒菼執(zhí)二十四年,吳王夫差姬光二十三年,公元前473年)越王勾踐滅了吳國,鐘離城又歸屬于越國。周顯王姬扁三十五年(楚威王熊商八年,越王無顓姒無疆三十一年,公元前332年),楚國吞滅越國,鐘離城又長期屬于楚國,但鐘離國一直沒有再復國,楚威王只是派大夫去鐘離城主持管理。秦始皇統(tǒng)一全國后,鐘離城屬九江郡,一直延續(xù)到明朝洪武七年(公元1374年),明太祖朱元璋改故鐘離國之地為鳳陽府。在鐘離子的后裔子孫以及國人中,很早即有以故國名稱為姓氏者,稱鐘離氏,是最早的鐘離氏之族,后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鐘氏,世代相傳?;障?嬴姓)鐘離氏族人大多尊奉鐘離子為得姓始祖,且不與子姓鐘離氏合譜。
源流二:源于子姓,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給宋桓公之曾孫公子州犁的封地,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。微子,名子啟,是商紂王帝辛的庶兄,最初封在微邑(今山西潞城微子鎮(zhèn)),因稱微子,死后葬在今山東省微山一帶(今山東梁山西北部濟寧微山一帶),故其地也稱微,微山、微山湖之名即由此而來。周武王姬發(fā)克商滅紂后建立了周王朝,不久即病逝,由兒子姬誦繼位,是為周成王。周成王繼位時只有十二歲,由叔父周公旦、召公奭輔佐。其時另外幾個叔叔管叔、蔡叔等十分不滿意周公旦、召公奭主持朝政,居于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一帶的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便乘機聯(lián)合管叔、蔡叔等人,以及許多殷商遺民、淮夷等發(fā)動了造反叛亂。歷經(jīng)三年之久,周公旦才將叛亂鎮(zhèn)壓下去,之后封賢良的微子啟于睢陽(今河南商丘),伯爵,建立了宋國,負責控制管轄殷商遺民。微子啟就成了宋國的開國君主。宋國傳至第十九代君主宋桓公子御說(公元前681~前651年在位),他的兒子公子敖在晉國任職,公子敖的孫子伯宗為晉國大夫,是一個十分賢良之人,被時人稱為“晉之賢者”,但因他直言敢諫,得罪了當時執(zhí)掌國政的權貴郤氏家族,結果被殺。伯宗有一個兒子叫州犁,當時逃奔到楚國,后來在楚國為大夫,貴為太宰,受封食采于鐘離(今安徽鳳陽東北部臨淮關一帶),其后裔子孫便以先祖封地“鐘離”為姓氏,稱鐘離氏,后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鐘氏、離氏、犁氏、童氏、鹿氏者,皆世代相傳。據(jù)說,著名八仙之一的漢鐘離(鐘離權),就是公子州犁的后裔子孫。荊楚系(子姓)鐘離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啟為得姓始祖,且不與嬴姓鐘離氏合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