申屠姓的來源
申屠姓,亦作申徒姓、勝屠姓、信都姓、申都姓等。淵源有三個,一是源于姚姓,出自上古舜帝的后代,屬于以音訛改姓為氏;二是源于姜姓,出自周平王給申侯幼子的封地,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;三是上古時期有申徒氏因音誤傳為申屠氏。人口主要分布在浙江桐廬、浙江東陽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歷史名人南梁申屠狄大將軍,有漢代都尉申屠嘉、東漢學者申屠蟠。當代畫家申屠云章、畫家申屠潛等。申屠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54位,人口1.7萬人。申屠狄,系申屠蟠九世孫,譜載生于永平戊寅六月廿二,永平年號無戊寅年,按《申屠狄行傳》,當為永明丙寅(486);卒于西魏恭帝甲戌(554,該年為梁元帝承圣三年,此處為何用北朝紀年,令人費解)七月十五日午時。《禹山申屠氏宗譜》所載誥敕云,大同十年七月十五,梁武帝對“進秩食邑于東陽,致仕歸休于泉石”的申屠狄舍宅所建之寺,“承先圣行水無事之意”,敕名“大智”。而時隔一個月后,晉申屠狄為大將軍、統(tǒng)制兵馬,“務要依公執(zhí)法,正色立朝”,則申屠狄歸隱林泉為時甚短,舍宅建院,當在其時。因舍宅為院,所處之八面山,遂稱“舍山”。大智寺建成不久,改名“大明院”,北宋治平二年(1065)復名“大智院”。
申屠(shēn tú)姓源出有:
源流一
源于姚姓,出自上古舜帝的后代,屬于以音訛改姓為氏。上古舜帝的后代中有一個古老的勝屠氏部落,在遷徙過程中占據(jù)屠原(今陜西合陽)生息繁衍,故稱“勝屠”。原為勝屠氏,后因古代“勝”與“申”兩字同音,故俗稱申屠氏。
在勝屠氏、或申屠氏、申徒氏的后裔子孫中,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申氏、屠氏者,皆世代相傳。
源流二
源于姜姓,出自周平王給申侯幼子的封地,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。夏朝時期,炎帝裔孫四岳之后被封于申(今河南南陽),為侯爵位,世稱申侯。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,他先娶申侯的女兒為王后,后來又寵幸美女褒姒,為此廢掉了申后和太子宜臼,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為太子。申侯對此大為不滿,便聯(lián)合鄫國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。敵兵壓境,周幽王趕緊點燃烽火,召喚各國諸侯前來援救,可是等來等去,連一路援軍也沒有來。后來,周平王晉升申侯為侯爵,稱申伯,并把自己的小舅舅、申侯的小兒子賜封在屠原(今陜西合陽)。此后居于屠原的姜姓申氏族人中,就有以原國姓“申”與新封地名“屠”合為復姓,稱申屠氏,其舅稱“申屠侯”。
隨著歷史變遷,有些申屠氏族人又隨音改為申徒氏、信都氏、申都氏、勝屠氏等諸姓氏;還有些申屠氏族人后隨音簡化為申氏、宇氏、謝氏、射氏等諸姓氏。皆世代相傳。
申屠(shēn tú)姓源出有:
源流一
源于姚姓,出自上古舜帝的后代,屬于以音訛改姓為氏。上古舜帝的后代中有一個古老的勝屠氏部落,在遷徙過程中占據(jù)屠原(今陜西合陽)生息繁衍,故稱“勝屠”。原為勝屠氏,后因古代“勝”與“申”兩字同音,故俗稱申屠氏。
在勝屠氏、或申屠氏、申徒氏的后裔子孫中,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申氏、屠氏者,皆世代相傳。
源流二
源于姜姓,出自周平王給申侯幼子的封地,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。夏朝時期,炎帝裔孫四岳之后被封于申(今河南南陽),為侯爵位,世稱申侯。西周末年的周幽王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,他先娶申侯的女兒為王后,后來又寵幸美女褒姒,為此廢掉了申后和太子宜臼,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為太子。申侯對此大為不滿,便聯(lián)合鄫國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。敵兵壓境,周幽王趕緊點燃烽火,召喚各國諸侯前來援救,可是等來等去,連一路援軍也沒有來。后來,周平王晉升申侯為侯爵,稱申伯,并把自己的小舅舅、申侯的小兒子賜封在屠原(今陜西合陽)。此后居于屠原的姜姓申氏族人中,就有以原國姓“申”與新封地名“屠”合為復姓,稱申屠氏,其舅稱“申屠侯”。
隨著歷史變遷,有些申屠氏族人又隨音改為申徒氏、信都氏、申都氏、勝屠氏等諸姓氏;還有些申屠氏族人后隨音簡化為申氏、宇氏、謝氏、射氏等諸姓氏。皆世代相傳。